员 工 美 文
第 16 篇
——我的家乡息县
计划财务部 刘春成
濮公山的传说,成就了苏东坡笔下“东南第一峰”美誉的濮公山;两岸稻椒遍野,河中鲫鲤竞逗,陈说着千里长淮的富饶。传承一方文明,哺育一地百姓,这就是生生不息的天下第一县——息县。
息县自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分封赐土,羽达建息国至今,已历经3000余年。公元前680年前后,楚灭权国、申国、息国而设的权县、申县、息县,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“县”级单位。而今,湖北权县早已更名当阳县,申县也已随风远逝,只有息县,成为数千年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标本。春秋息国地,汉置新息县,元为息州,明改息县,3000年以来,“息”字岿然不变。息县,因此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县”。
这是一块物产富饶的息壤宝地。息县地处秦岭—淮河南北地理分界线,淮河干流在息县长达75.4公里,河之南葱翠秀丽,河之北坦荡宽广,塑造了“淮北小麦壮、淮南稻米香”的蔚然大观。千百年来,在息地广为流传着一句妇孺皆知的民谣:“有钱难买息县坡,一半干饭一半馍。”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、永不耗减的土壤“息土”和“息壤”就源于息县。息县旧时还有“古息八景”,美不胜收。息县古文化遗存更是俯拾皆是,秦楼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见证;莲花港流淌的古老文明,如泣如诉,讲述着息县在远古时期的灿烂光辉。息县古建筑灿若繁星,谯楼、文庙、牌坊、白公故城、火神阁,等等,更有恢宏而壮观的息国故城遗址,诉说着这座城池的千年沧桑。
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古县。和春秋时期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齐名的爱国爱民的息夫人,明监察御史黄家栋,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李若星……他们或坚忍不屈,或出将入相,定乾坤,掌国政,政绩卓著,彪炳史册,至今依然闪耀在历史的天空。现代更有俞平伯、钱钟书、杨绛、何其芳、顾准、吴敬琏、张卓元等壁立千仞的巨匠和泰斗在“文革”时期客居东岳“五七”干校,俞平伯的《家书》、顾准的《息县日记》、杨绛的《干校六记》等著作皆孕育于此、诞生于此。他们高尚的人格、严谨的治学态度无不为息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,无不为息县精神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这是一座永远不朽的红色丰碑。息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,东汉名将新息侯马援被封为伏波将军。他驰骋疆场、壮志满怀,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”的豪情令人敬佩。解放战争时期的隐剑将军、朝鲜战场上素有“常胜将军”之称的黎原将军都是息县儿女的优秀代表。1947年,刘邓大军在息县抢渡淮河,突破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最后一道天险,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,留下了“将军试水”的历史佳话。
这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淮上明珠。高标准谋划建设淮河新区,是第一个以淮河冠名、叫响“淮河品牌”的新区,境内濮公山矿山公园、龙湖公园、森林公园3个单体超千亩的公园交相辉映,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、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、淮河新区多式联运港区等重大工程有力支撑,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呼之欲出。
这是一块民族生命力的旺盛之地。历史文化、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与延续。这里有朴实无华、赞颂淳朴民风的民歌,更有诙谐有趣的方言俚语。这里有名扬天下的贡米香稻丸,有荣获原产地标记的名优中药息半夏,更有以诚信经营的百年老店无疾堂。这里有喜庆赞舞板凳龙,有陈湖百姓自创的“嗨子戏”,更有几近濒绝的道家祭舞九连环,更不用论亦幻亦真的皮影戏、坐唱公案的大鼓书,单就夸张诙谐的舞旱船,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。这里的风味小吃闻名豫南各地,包信饼酥脆飘香,朱家鸡块香满天下。
今日的故乡,已日渐褪去旧日容颜,以开放、进取、包容的姿态,稳步前行。这片土地,在岁月变迁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,她将承载故乡人更加出彩的人生。